100%

至順鎮江志卷七

  山水 【 山水○(鈔本水作川) 案張氏鑑云據卷十古跡門慶封宅注宋武帝舊宅注並稱山水門(宋武帝宅嘉定志卷六山川門壽邱山條下載之而此志無壽邱山慶封宅井互見卷二十一考古類而此卷亦不載蓋佚去也)今考卷八神廟門嘉賢廟注云詳見山水門(今在延陵沸井條下)卷九僧寺門崇教寺注亦云詳見山水門(今在金牛洞注)則此卷之總目本作山水非作山川明矣今改正又此卷鈔本但有總目而無子目今考卷九永安寺注云詳見山水門井類(今在聖井條下)卷十道觀門紫府觀注云詳見洞類(今在青龍洞黃龍洞條下)又云詳見井類(張氏云抱朴子丹井今井類不載)又云詳見山類(嘉定志馬跡山條下載青童君馬跡事而此志無馬跡山蓋亦佚去)卷十九隱逸類陳亢注云詳見瀆類(鈔本瀆作水今檢此事在古速瀆條下故改水為瀆)是山洞瀆井乃山水之子目也此四項既是子目則沙水河湖港浦等項亦係子目明矣今皆一一補入以清界限】

敘(缺)

  山

   丹徒縣

    蒜山

今西津渡口水中孤峰是也 【 按晉隆安中孫恩浮海掩至丹徒率眾鼓噪登蒜山劉裕奔擊大破之投崖赴水死者甚眾唐劉展叛上元二年正月田神功將三千軍於瓜洲將濟江展將步騎萬餘陳於蒜山南唐徐知諤(南唐徐知諤○鈔本諤作誥 案下文云嘗遊蒜山除地為廣場編虎皮為大幄率寮屬會於下今考南唐書乃知諤之事非知誥之事嘉定志卷十四知諤傳亦載此事此志卷二十天文類暴風裂帳條注亦屬此事於知諤則誥為誤字審矣)嘗遊蒜山除地為廣場編虎皮為大幄率寮屬會於下舊志又謂蒜山松林中可卜居蘇子瞻詩蒜山幸有閑田地著此無家一房客觀此則此山寬廣可容萬人宋時猶可居止不知何年淪入於江也】

    土山

在縣西江口俗呼豎土山 【 唐劉禹錫詩土山京口峻舊志謂以其壁立數丈故俗呼為植土山續志作豎土山按前志雖以豎音犯宋英宗嫌諱故改為植然以豎作樹字耳】 舊與蒜山相屬 【 蒜山今雖在江水中然山腳脈猶相連屬也】 今改名銀山 【 混一後建佛寺於山頂以其與金山對峙故易名銀山今屬金山寺】

    石排山

在金山西水中 【 石排山在金山西水中○(鈔本無石排二字) 案張氏鑑云山在金山西水中當是石排山見嘉定志嚴氏元照亦謂山字上當補石排二字今考下文云排一作牌注中石牌落潮等語又皆言石排之事則此二字當補無疑(此條後云焦山或亦謂之浮玉山鈔本無焦山二字案下文云上有羅漢巖注云宋理宗嘗書羅漢巖三字揭之於巖上考乾隆鎮江府志及嘉慶丹徒縣志焦山條下皆有羅漢巖注亦與此略同則為焦山可知今從張氏說補入)】 排一作牌 【 宋米芾臨金山賦浮玉掩霧石牌落潮今按韻書排與篺通大桴曰篺此山皆巉石隱出水面狀若木篺故名石篺耳俗以郭璞墓在此山互見陵墓類】 焦山或亦謂之浮玉山 【 見金山注】 上有羅漢巖 【 宋理宗嘗書羅漢岩三字揭之於巖上】 旁有海門二山金焦相距十五里

    高驪山

在本縣西南七十里 【 高驪山在本縣西南七十里○(鈔本無高驪山在四字) 案嚴氏元照謂本縣上有脫文今考下文云亦號句驪山注云按高驪亦名句驪則此山本名高驪可知乾隆鎮江志嘉慶丹徒志本縣上皆有高驪山在四字今據以補入(此條後云覆船山在本縣西南五十里一名酒罌山鈔本無覆船以下十三字今考下文有撥船覆酒之語上文高驪山注云事見覆船山注則此山本名覆船可知今據乾隆府志補入)】  【 事見覆船山注】 亦號句驪山 【 宋蔡肇詩城中十月雨濛濛遙見句驪半山雪按高驪亦名句麗故云爾】

    覆船山

在本縣西南五十里一名酒罌山寰宇記云昔高驪女來此東海神乘船致酒娉之女不肯海神撥船覆酒流入曲阿故酒美因名辭涉乎怪事 【 又見兩浙名山記及梁武帝東行記互見土產門】

    華山

在縣東六十三里或以為花山非 【 潤州類集補遺載華山畿曲云華山即今花山觀古今樂錄所載華山畿事謂南徐士子自華山畿往雲陽以地里攷之花山在州東北雲陽在州西南華山神廟在兩者之閒去雲陽為近則知華山畿即今神廟之華山非花山明矣此地草蔥鬱而秀故曰華山取其光華也今城東有花山寺可證】

    鳳凰山

在仁和門外三里

    莫山

與崙山相近

    峴山

在縣西南五里

    磨笄山

在黃鶴山之東南

    圌山 【 圌山○鈔本此條在丹陽黃連山條後 案圌山之地自來皆屬於丹徒未嘗屬於丹陽此必傳寫之錯簡也今移至丹徒縣磨笄山之後】

在縣東北六十里 【 山出火石見土產類圌音垂】

   丹陽縣

    鳳山

在縣東五十里嘉山西

    水漸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

    繡毬山

在縣東北三十六里

    隨駕山

在縣北五十里經山西

    李家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

    論山

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八也在□□鄉 【 神仙所都亞於十州】

    倪山

在縣東五里

    九靈山

在縣東五十里

    黃連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

    觀音山

在縣東三里漕渠東岸

    甘草山

在觀音山北 【 莫知所以得名】

    北山

在縣北七里灣

   金壇縣

    句曲山

在縣西六十五里又名良常山 【 句曲山在縣西六十五里又名良常山○(鈔本無句曲以下十字) 案嚴氏元照云又名上有缺文當是句曲山今考注中引太元真人內傳云遂登句曲北垂山又云乃改句曲北垂為良常之山良常句曲都一名耳則此為句曲山無疑今據乾隆鎮江志補入】  【 太元真人內傳曰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出遊十一月行至雲夢祠虞舜于九疑浮江下觀籍柯度梅渚過丹陽至錢塘臨浙江水波惡乃至西百二十里從狹中度上會稽祭夏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于會稽山李斯請書乃還諸山川遂登句曲北垂山埋白璧一雙於是會群臣饗從官始皇歎曰巡狩之樂莫過山海自今以往良為常也爾乃群臣並稱壽喚曰良為常矣又鳴大鼓擊大鐘萬聲齊唱洞駭山澤讚樂告兆大小咸善乃改句曲北垂為良常之山良常句曲都一名耳】 亦謂之地肺 【 太元真人內傳曰句曲山其閒有金陵之地地方三十七八頃是金陵之地肺也土良而井水甘美河圖要元篇曰迺有地肺土良水清句曲之山金壇之陵可以度世上昇】

    方山

在縣南四十五里本名四平山 【 真誥大茅山之西南有四平山俗中所謂方山者也輿地紀勝類要云在延陵西五十里】

  沙

   丹徒縣

    小沙

去城二十五里

    吳家沙

去城六十里

    當江沙

去城七十里

    高沙

去城二十五里

    藤料沙

去城六十里

    開沙

去城四十里

   丹陽縣

    張沙

    仁濟沙

並丹陽縣東北三十里

   金壇縣(缺)

  洞

   丹徒縣

    招隱洞

在招隱山上

    觀音洞

在北固山之北麓 【 山足臨江有石室可深丈餘近有僧結廬其前奉觀音像榜曰小普陀云】

    黃龍青龍二洞

在馬蹟山 【 嘉定志馬蹟山有靈洞潛通華陽咸淳志山後有黃龍洞左有青龍洞即舊志所謂靈洞者也其黃龍洞中舊有石泉一掬四時不竭近頗止澀青龍洞巉巖嶔山欹纔入其中泠然風生洞有大小石龍數條挂石罅中時出青霧霧出即雨】

   丹陽縣

    金牛洞

在經山 【 其洞皆石壁在崇教院後山頂巖險奇怪洞口纔可容身入則甚大中分三路漸入漸深一路直入東南一路斜穿東向一路倒上山頂中有石座瑩潔可愛宛若碁局京口集有朱彥章詩】

   金壇縣

     華陽洞

在茅山是為第八洞天 【 真誥茅山有靈府洞庭四開穴岫長連七塗九源四方交達真洞仙館也秦時名為句金之壇以洞天內有金壇百丈周時名其源澤為曲水之穴大天之內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其第八是句曲山之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壇華陽之天洞宮凡五便門】

    良常洞

在茅山 【 梁郗尊師養道成功從以二虎歸茅山良常洞】

    燕洞

在茅山 【 古今詩話女貞錢氏二姊妹依止陶隱居誦黃庭經即茅山燕洞也至今有紫菖蒲碧桃焉其姊披日練衣得道入洞及女弟至則洞已扃矣宋淳化五年夏侯嘉正與道士五人往彼投簡是夜雷震其洞復開】

    方臺洞

在方山下 【 真誥方山下有洞室名曰方臺洞有兩口見於山外與華陽通號為別宇幽館得道者處焉其中先止者有張祖常劉平阿呂子華蔡先生龍伯高並處於方臺矣】 又呼為青

    龍洞

【 真誥注近時有人入洞中見大青蛇在洞中因與呼為青龍洞中山近上及北面西面亦並有洞穴不知何者是此兩口耳 按真誥之語方山四平山青龍山止是一山耳舊志既書方山又出青龍山相去地里雖不同而所引事實則無異恐有所據不欲輒改豈青龍乃方山之一支與】

  水

   丹徒縣

    京口水 【 見祥符圖經】 又謂之楊子江 【 張又新水記楊子江南零第一】 至金山分為三(汀去丁改靈) 【 潤州類集江水至金山分為三(汀去丁改靈)舊志不載三(汀去丁改靈)之詳 按水記楊子江南零水第一太平廣記李德裕使取金山中泠水蔡佑竹窗雜記石排山北謂之北(汀去丁改霝)江最深處問之釣者云深三十餘丈按此則三(汀去丁改霝)謂南零中泠北(汀去丁改霝)字雖不同為義則一詳見中泠泉注】

    神溪水(缺)

【 神溪水(缺)○(鈔本無此四字) 案戴氏守梧云嘉定志山川門丹徒縣有神溪水此志不應獨無今從其說補列四字於此以備參考(下文歸水澳缺積水渙缺八字鈔本亦無戴氏云乾隆鎮江志嘉慶丹徒志皆有歸水澳積水澳此志卷二甘露港注云事見歸水澳注則本有歸水澳可知既有歸水澳則亦當有積水澳矣今亦從其說補八字於此條之後)】

    歸水澳(缺)

    積水澳(缺)

漕渠水自江口至南水門九里又南至呂城堰百二十四里秦鑿丹徒曲阿 【 類集秦始皇三十七年使赭衣徒三千鑿京峴東南壟輿地志秦鑿雲陽北岡吳錄截直道使曲故名曲阿舊志不載渠之所始今水道所經大小夾岡一在京峴之南一在雲陽之北其勢委曲周折皆鑿山為之正與諸說相合】 齊通吳會 【 齊志丹徒水道入通吳會】 隋穿使廣 【 隋大業六年敕穿江南河自江口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 按舊志引唐孫處元所撰圖經云雲陽西城有水道至東城而止建康實錄吳大帝赤烏八年使校尉陳勳作屯田發屯兵三萬鑿句容中道至雲陽西城以通吳會船艦號破岡瀆上下一十四埭上七埭入延陵界□七埭入江甯界於是東郡船艦不復行京江矣晉宋齊因之梁以太子名綱乃廢破岡瀆而開上容瀆在句容縣東南五里頂上分流一源東南流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六里五埭注句容界西流入秦淮至陳霸先又湮上容瀆而更修破岡瀆隋既平陳詔並廢之則知六朝都建康吳會漕輸自雲陽西城水道徑至都下故梁朝四時遣公卿行陵乘舴艋自方山至雲陽蓋隋大業中煬帝幸江都欲遂東遊會稽始自京口開河至餘杭此說不然京口有渠肇自始皇非始於隋也蓋六朝漕輸由京口泛江到達金陵則有風濤之險故開雲陽之瀆以達句容而京口固未嘗無漕渠也詳味實錄所謂東郡船艋不復行京江之語可見輿地志晉元帝子裒鎮廣陵運糧出京口為水涸奏請於丁卯港立埭又齊志丹徒水道入通吳會皆六朝時事尤為明驗是則煬帝初非創置不過開使寬廣耳及觀京口詩集宋乾道庚寅郡守蔡洸浚漕渠成郡人顧致堯作詩記之有曰兩岡相望山壁立地形脊高勢叵瀦練湖寸板雖得尺庱亭泄去如尾閭自從秦鑿興赭徒大業廣此事遨娛歲久不治成廞瘀下視一線皆泥塗觀此則渠始於秦明矣】 唐引練湖灌注 【 唐轉運使劉晏狀練湖周回四十里官河乾淺得湖水灌注】 淳祐中修湖復閘闢淤而深 【 淳祐二年十二月郡守何元壽自記曰京口古會府襟淮帶江鑿渠以通之便漕運也地勢鼇伏渠流瓴建南傾北瀉昔人隱憂乃即練湖以開其源江閘以節其流湖距城二舍而近匯八十四流注渠百二十里唐劉晏漕東南粟首浚是湖開其源也後湮於南唐呂延貞復之國朝淳熙閒又湮錢良臣復之惟閘之因革靡常唐易闈而壩淳化詔復其舊熙甯元祐或廢或置逮紹聖而閘之議始定以二月而啟八月而閉節其流也六飛駐杭上供轉輸率藉以濟月淹歲圯渠始告病嘉定甲戊守臣史彌堅被命修浚又出新意鑿溝引江已而潮沙淤澱閘甫就輒壞後人弗修湖亦置不復問環湖有函貫湖有埂埂有(石達)豪強乘閒抉而庳之晝夜走洩竭澤為田渠失其源轉漕良窘乃築江口呂城二壩障橫潦以濟之策斯下矣饟東淮者一再轉運始達於江西饟則涉淺青陽候潮下港連檣濤惴惴覆溺幸而汔濟費又甚焉廢湖閘而不治徒為是膠膠擾擾何古智而今愚耶先是元壽護西淮饟事念此至熟嘗白督府請先復練湖蓋將自其源而導之督劄下郡闥諸司力以相斯役一時經畫尤有遺慮田不去而湖不瀦也越二年元壽來守是邦志與機偶始至道殣相藉一意摩撫他所未遑比及秋成志可行矣抗疏以聞有旨報可或曰茲重役也歲數不登費將安仰且大家根連必掣吾肘余應之曰役雖重節浮費以給奚乏之憂公以滅私奚強之畏爰簡厥僚圖畫指授增函之庳數尺(石達)亦稱是斷者續罅者窒堙者闢呀然而淵沛然而川向所侵田宛在水底引而注之水落纔寸渠流盈尺大澤既陂單車臨視一望四迷人為余喜然治源而不及流大懼無以滿余志仍相故渠役以次舉即諸軍之在營者畫疆課成用民之力人不過十日日有給旬有犒歡呼勤動萬鍤競奮闢淺而深亡慮尋丈於是差良擇堅起閘之廢在京口者四呂城者三鑒舊圖新曲防事制一罅必謹懼貽後羞自源徂流既還舊觀江潮登應吐吞浮舟歲漕百萬計無涉險之虞無轉運之費庸非國之利乎豈惟國利民實並受昔湖未浚積潦湍決三邑良田多蕩為壑閘未復甚雨集盈並渠廛民悉墊厥居今而後一免于戾矣鳩工於孟冬之甲申訖明年之季冬之乙亥巿材糴粟募工犒士費踰九十餘萬緡悉出于郡乃告成於朝請隸軍歲一淘淺俾勿壞嗟夫天下事曰利曰害如斯湖斯閘者非一廢而可復者亦非一顧所志何如耳他日岸耶谷耶豈無同余志者敢識石以告 碑存府治】 皇朝至元大德閒屢募民淘淺泰定初復加濬治 【 至治三年十月鎮江路言本路漕渠全藉練湖之水以資灌溉一切遞運官物商旅船舫悉由於此舊宋設官專一掌管修浚停蓄湖水如遇河水淺澀隨宜通放湖水放一寸河水增一尺近年以來練湖漕河俱成淤塞每有轉輸必勞民力相視漕渠自江口至呂城一百三十一里合用人夫一萬五百一十二名六十日可以修浚練湖淤塞之處合用人夫三千名九十日可以開挑庶幾湖水不致乾淺運河得以接濟十二月六日中書省以聞制可行省行臺分官臨視本路常州平江建康江陰五郡差倩人夫泰定元年正月十七日庀役三月四日竣事每夫日給官米三升中統鈔一貫凡費米三千一百一十八石五斗鈔一十萬三千九百五十貫】

   丹陽縣(缺)

   金壇縣(缺)

  河

   丹徒縣

    巿河

有三其一城西諸山之水匯為澳 【 澳在今水西門外】 合永安寺聖井泉繇水西門經塘(土追)山後至關門橋小圍橋達京口港以入於江其一發源真珠泉繇鶴林門經西圓橋過道人橋分流右折者經社壇橋至右軍寨與澳水合左折者經皇祐橋染皁橋嘉泰橋懷德橋斜橋大圍橋亦達京口港以入於江其一自清風橋側繇折橋石(石達)橋至朝真橋北流與皇祐橋水合者則漕渠之溢水也 【 舊志折橋受漕水折旋而入於石(石達)橋自(石達)廢而漕水不復入矣以今觀之石(石達)雖廢漕水泛溢未嘗不通流也宋南渡後移兵置營城中巿河類多湮塞西觀橋下一帶為甚社壇橋雖有故跡而橋與地平其下淺狹不盈尺許其轉入左軍寨者乃分為兩渠又折而入於右軍寨迆邐出關門橋始稍存河故道故社壇橋至塘(土追)山下夾岸民居一遇雨信往往被浸浹旬不乾慶元四年守臣萬鍾隨宜濬導番陽洪邁有記越十六年淤土壅閼嘉定甲戌郡守史彌堅嘗募官軍疏潔之咸淳志巿河在巿廛環遶如帶其初本以疏通湮鬱使之流暢必也有宣導而無壅滯庶乎淤澱不至於積而穢污常有以洩豈特景象爽塏而春夏之交可免疫癘熏染之患京口巿河其達於漕河者凡三耳後在在湮塞居民室廬狹隘尺寸之地苟可展拓而免占遑恤其他昔之為河今與地等瓦礫埃(土盍)充滿其閒以至溝渠所至洋溢滌蕩而洗清之俾濁流有所歸屈於事力未易也郡家時飭廂兵開導文具而已】

   丹陽縣

    巿河源出練湖西斗門其一經三思橋過寺前橋巿西橋民安橋至灣頭土地廟以達漕渠其一自仁智橋經胡公橋土地橋亦達漕渠 【 蔡主學逢丹陽志巿河者湖之弦帶也經闤闠之中處風氣之會而糞壤充塞胡公土地橋尤甚至與橋平宋寶祐中令胡夢高建橋之役也浚河百餘丈不二十年復湮塞矣或謂巿心之有二河猶人身之有血脈血脈通暢則膚革豐盈血脈壅滯則疾疢交作必有痿廢之憂縣巿數百家未有躋顯仕積高資者或以是與】

    海鮮河

在京口閘外宋嘉定八年郡守史彌堅請於朝開海鮮河以泊防江之舟 【 見史彌堅濬渠記】

    九曲河

在丹陽縣北首起漕渠尾距江口委折七十里餘今廢 【 漕渠路上新河口有橋今廢即九曲河之道也故博望堰閘基尚存其未廢也每潮水上新河口可以利灌溉資漕運其後河口淤塞湖水止到荊村距縣十五里又其後僅到東陽距縣三十里歲久失疏鑿七十里之水利廢矣姑存其名以俟後復古者】

    珇瀆河

在丹陽縣南七里與漕渠通繇此達金壇縣

    夾岡河

道俗分大小之名在丹徒縣之南者謂之小夾岡在丹陽縣之北者謂之大夾岡宋慶歷中嘗置堰旋罷 【 宋會要慶歷中於夾岡道置堰功費多而卒無補旋罷今地名有黃泥壩者豈其地與 按舊志夾岡地勢縈迴歧分山脊相距曠迥行者惴惴熊叔茂詩僻疑昏有虎靜怪曉無雞謂此地也嘉定中郡守宇文紹彭創置六鋪撥邏卒守之舟行陸走藉以無恐混一以來成坦塗】 大夾岡之西有石翁仲二 【 石翁仲二在大夾岡之西高可七尺餘相去十許步舊志不載問之土人莫知其故疑古陵墓也】

   金壇縣(缺)

  湖

   丹徒縣

    龍目湖

在京峴山秦時所抇 【 潤州類集】 或云梁武帝抇 【 寰宇記梁武帝望京峴盤紓似龍抇其左右為龍目二湖】 今失其所 【 蠹齋周孚詩平湖認龍目斷嶺記峰腰注南徐州記有龍目湖今失其所今有鶴林寺前山有名胡峰腰者】

    杜野湖

在城東南十五里

    寺湖

在城南十八里

    鄭湖

在城東南三十五里

    新豐湖

在丹徒縣東南三十五里晉張闓創立 【 元和郡縣圖志新豐湖晉大興四年晉陵內史張闓所立舊晉陵地廣人稀且少陂渠田多惡穢闓創成灌溉之利】 又謂之新豐塘 【 晉張闓本傳所部四縣並以旱失田闓乃立曲阿新豐塘溉田八百餘頃每歲豐稔葛洪為其頌計用二十一萬一千四百二十工以擅興造免官後公卿並為之言曰張闓興陂溉田可謂益國而反被黜使臣下難復為善帝感悟乃下詔曰丹陽侯闓昔以勞役部人免官雖從吏議猶未掩其忠節之志也倉廩國之大寶宜得其才以闓為大司農】

   丹陽縣

    練湖

在丹陽縣北周回四十里宋紹聖中邑令募民重浚易置斗門 【 蘇京丞相頌之子紹聖中知丹陽縣有練湖蓄水以濟漕渠歲久湮塞以歲告旱京因旱募民浚湖復度地之宜易置斗門十數以時瀦泄是歲不知飢繼是湖水有餘公私兩便 見京口耆舊傳】 紹興閒更濬湖之為田者 【 紹興戊寅郡守鄭作肅以丹陽縣濬練湖占民田數十頃未嘗豁除二稅奏蠲之】 景定中修築岸埂 【 自淳祐以來又為流民侵占愈廣遂至湖水狹小堙塞者多景定三年朝廷以此委之浙西憲司憲委之倅宰時丹陽知縣趙必杕建議云流民已去六十餘戶止有高卬處成田八百餘畝又被上湖水通渰浸但見西埂蔡陂函月壩湖岸怯薄計四百二十丈喚集湖司鄉都隅保親到地頭周回看視見得練湖有三斗門六石(石達)一十三口函於內三函風水洗渲損壞泥塞不通水流比之二年之前上金斗門子閘又被風水併岸埂衝倒三十五丈及橫埂南石基七丈舊年湖水滿而欲泆今上湖則褰裳可涉下湖則如履平地舊年管函渰沒不見形今一一呈露舊年流民土田為水浸而去者大半今因旱乾而復來推原弊病斟酌事宜而為之說曰去弊以漸而不可急處事以時而不可緩水利久以堙塞似宜急於開通也然上湖李編修迪所侵築可以理化而下湖流民所侵已十之七八則雖多敷人工而亦無用雖多費官錢而必不辦管函正以備蓄洩當急於關防也然湖水必須滿溢則可資以泄今水既無矣乃區區從事於未有用之物則非徒無益也侵耕有妨水道似可急於區處也然流民扶老攜幼而來敢於冒然違法始以苟延殘喘既多歷年而盤結根固於其閒如未有道以處之徐為陰消潛弭之術可也此所為去弊以漸不可急也今歲八九月之閒旱而湖水涸加以京倉取運甚急本府不得已放水通濟運米未見快便而湖中之水已淺甯不益滋流民之姦計乎將不特流民之侵耕也而鄉民之頑者又甯不流涎乎

舊年傾頹去處止於下湖四埂四百二十丈而已未及兩三月而上湖橫埂七處三百六十丈又為水所齧前此上金斗門側倒三十五丈至今南石(石達)基七丈又為水所衝官吏仍前悠悠不恤則東傾西頹非惟內無可蓄之水而流民頑民侵耕互相倣傚其來者踵相接矣霜降水涸正好用功修築百姓樂於應募官司易於收功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則民役而怨生力勞而效寡舊年之所以築埂為蓄水之計者正為此也此所謂處事以時而不可緩也且乞量支錢米顧募保夫趁此乾時般運高處之泥築補闕處之埂繼此或可植松插柳候措置到或木或石陸續樁砌此時一失後悔無及用其說上聞遂支撥安邊太平庫十八界會子二萬二千五百七十一貫及令浙西倉司於平江府新收義米內支撥九百石付憲司選差官吏用工修築及據本司趙提幹申本司公庫浮關五萬貫十七界發下鎮江通判趙時煜丹陽知縣趙必杕收買竹木顧募人工以為修築之計】 皇朝混一後居民占租為田至元三十一年仍濬為湖 【 至元三十年冬欽被朝旨分遣江浙行省御史臺行宣政院廉訪司官及本路達魯花赤鎮守軍官率士庶僧道人夫各備畚鍤等具自三十一年正月七日興工疏瀹湖水修築隄岸斗門石(石達)函管咸一新之一月工畢】 大德九年又嘗開治 【 大德九年重修練湖海陵陳膺登父為記其略曰練湖之興其來遠矣繇晉及唐迄於今廢而復壞而修者不勝紀每一役輒劇勞甚費乃克底於定其最近而可攷者淳熙之役用工人二十二萬六千二百九十有七米萬八千八十石錢二千一百三十一萬四千八百有奇其汗漫狼戾如此雖曰為民興利除害然妨奪庶務耗蠹財物不已甚乎乃至元三十一年亦嘗經紀於湖當時蒞事者痛抑浮靡存其大綱損其糅目工亦不下六千四百餘人糧亦不下五千石錢稱是然則湖之濟民也雖大而其敝吾民也亦不細夫以幅員數十里之奧區水自長山奔流而匯者八十有四派亦可謂一巨浸矣而欲使之大旱不減大澇不溢可溉而田可運而河可使為利而不可使為害厥惟艱哉牢捍禦以防衝決深浚導以遲填淤多門函以便蓄洩堅木石以俟悠久勞逸均而趨疾試省勤而集易期限慼而費省丁徒少而功多凡此八者倘非儉以體國勤以恤民深知利病者孰克臻其具美哉大德乙巳春都水監丞來相湖中順大夫鎮江路總管史公實董修役公以名門貴介春秋富而見地高力量毅而精思到以節用愛人為根本以至公無私為權衡懲昔太奢酌今便宜作於仲春之初息於暮春之首環湖上下峻巋然厚且完固斗門石(石達)暨諸函竇辰次星列陽開陰闔視舊制無毫髮遺然計工度財纔及曩時三之一耳適務民之義蠲抑配之苛嚴而恕暇而整跋涉揭厲與農夫野人共辛苦有不勉者至親執鉏鍤訓誘之異乎子罕之執朴以抶也將成平章政事徹里公臨視稱善既畢工父老來言請壽諸石】 泰定元年復加修築 【 至治三年總管毛莊言練湖淤淺宜依澱山等湖農民取泥之法用船千艘以五十料為率每船用夫三名以竹器撈取淤泥日可取泥三載千船計三千載三月通計二十七萬載今附近田多上戶驗糧出備船夫每夫官給米三升鈔一兩如此於民便監工丹徒縣主簿馬榮祖言上下二湖別無上源止藉高麗長山八十四汊山水入湖近年湖岸底狹蓄水不及一尺著依澱山取泥之法緣地利與彼不同徒費工役不若就湖取泥修築隄埂令其高闊即可瀦水溉田計料合修埂長四千七百八十二丈計九千五百六十四步下廣三丈六尺上廣一丈二尺加土不等共一十七萬五千六百八十尺每工挑土四十尺計用二十五萬一千八百九十二工並築打一萬八千工共二十六萬九千八百九十二工每日三千工九十日可辦自泰定元年正月十七日至三月四日官給傭直修築具完 方輿勝覽李華頌并序辭曰土反其宅水歸其壑先王因下流而導之故曰九川滌源因迆匯而瀦之故曰九澤既陂以疏天地之氣以利元元之用崇伯汨五行而殛羽山臺駘障大澤而封汾川洪範首之春秋載之地有廣狹事無今古大江具區惟潤州其藪日練湖幅員四十里菰蒲菱芡之多龜魚螺鱉之產饜飫江淮膏潤數州其傍大族強家泄流為田專利上腴畝收倍鍾富劇淫衍自丹陽延陵金壇環地三百里數合五萬室旱則懸耜水則具舟人罹其害九十餘祀凡經上司紛紜與奪八十一斷嗚呼曲能掩直強者以得之老幼怨痛沈聲無告永太元年王師大翦西戎西戎既駾矣生人舒息詔公卿選賢良先除二千石以江南經用所資首任能者是歲十一月二十三日拜前常州刺史京兆韋公損為潤州聲如馳先詔而至吏人畏伏男女相賀即日上無貪刻下無怨憤公素知截湖潤壤災甚螟蝥臨事風生指期以復群謗雷動山鎮恬然中明獨裁文之以禮乃白本道觀察使兼御史中丞韋公元浦中丞撫掌愜心如公之謀且曰興利除害得其人而後行非常之政敢歸叔父公乃申戒縣吏率徒闢之人不俟召呼抃從役畚鍤蓋野浚阜成蹊增理故塘繚而合之廣湖為八十里像月之規儔金之固水復其所如鯨噀射洶洶隱地雷聞泉中先程三日若海之彌望灝灝如吞吐日月沈沈如韞蓄風雨所潤者遠原隰皆春耕者飽憂者泰於是疏為斗門既殺其溢又支其澤沃塉均品河渠通流商悅奠價人勇輸賦遐邇受利豈惟此州每歲萌蔭乘陽二氣相薄大雨時行群潦奔流水勢所入盈而無傷龍見方雩稼蒙其渥時前相國彭城公劉尚書晏統東方諸侯平其貢稅聞而悅之白三事以聞詔書褒異焉彭城公宣命至江南捧詔授公公率元僚椽史令丞已下至於耆艾西向拜手忻戴皇明人心上感天降嘉澤如有神祇昭協厥志公正直而和專靜而斷嫉惡宥過惠人察姦純鈞精堅百練不耗伐冰之貴降從士禮詩云靖共爾位好是正直宜其享福也吏人入賀公拱而謝之曰尚書劉公觀察韋公奉行王澤也鄙何力之有焉丹陽令杜孟寅秉公之清白延陵令季令從如公之愛人金壇令胡稟公之成規及丹陽耆壽周孝懷百姓湯原等拜手而請曰兌為澤兌悅也水歸於澤而澤悅於人百年浸塞而公啟之臣哉鄰哉克諧帝休永代是式三縣無災若不碣而刻之則王命不揚於厥後後之人無以倚負也華嘗學古見訪為頌曰望沄沄兮視冥冥烏閑魚樂葭菼生膏腴利倍起訟爭斯人怨抑痛無聲韋公正直動神靈百年淤淀為漻清飢者飫兮病者甯詔書 光寵恩沛榮劃然眊瞢復皎明追琢刻頌揚棻馨】

   金壇縣(缺)

  港

   丹徒縣

     京口港 【 京口港○(鈔本此條在丹陽縣蕭港條後) 案乾隆鎮江志列京口港於丹徒縣境嘉慶丹徒志亦載京口港則非屬於丹陽明矣下文甘露港鱔魚港鈔本列於丹陽縣吳家港之後今亦據乾隆鎮江志嘉慶丹徒志改正】

在城西北江口 【 京上城郡前浦口即是京口】

    甘露港

在北固山下

    鱔魚港

在通津門外

孩兒港柳港沙灰港寨橋港徐港季港張港許港生港汝山港韓橋港並在丹徒縣之東鄉

三里港七里港下鼻港斷妖港洪信港高資港並在丹徒縣之西鄉

   丹陽縣

    蘿蔔港

在開沙

    蕭港

在丹陽縣東二十七里 【 梁簡文帝莊陵在丹陽縣東二十七里有港名蕭港直入陵口】

    吳家港

在吳家沙

   金壇縣(缺)

  浦

   丹徒縣

    潤浦

在城東一里亦曰潤港隋置潤州以此浦得名 【 寰宇記隋開皇十五年罷延陵鎮置潤州於鎮城蓋取州東潤浦以立名】

    下鼻浦

在城西十八里 【 輿地志浦在城西十八里北入江吳置刺奸屯晉郗鑒於浦西□兩壘京口記有小墩東西長高二丈有人鼻形著墩□頭又有口在上鼻在下東有憩賓亭下鼻西七里有樂亭浦吳書所謂薄落也王濬緣江圖為瀆浦亭北江中有貴洲魏文帝曾漂至此洲】

    樂亭浦

在下鼻西七里舊有薄落 【 見下鼻浦注】

    徒兒浦

在城東二十里 【 秦始皇將徒兒過此浦因以為名】

    茅浦

未詳所在 【 隋劉元進作亂江南以兵攻潤州帝召吐萬緒討之緒率眾至揚子津元進自茅浦將渡江緒勒兵擊走緒因濟江背水為柵明旦元進來攻又大挫之賊解潤州圍而去緒進屯曲阿元進復結柵拒緒挑之元進出戰陣未整緒以騎突之賊眾遂潰赴江水死者數萬元進挺身夜遁】

   丹陽縣(缺)

   金壇縣(缺)

  瀆

   丹徒縣(缺)

   丹陽縣

    簡瀆

在丹陽縣南五里 【 俗云晉諶母元君飛仙擲簡其地】 唐置簡州以此瀆得名 【 唐武德二年以曲阿置雲州五年四月改曰簡州以此瀆取名】 俗呼瀆河

    丁義瀆

在丹陽縣南三十五里 【 由白鶴溪口分派自下而上自南而北凡三十里溉民田數千頃】 宋熙甯中重開 【 其始久廢紹熙中土人袁其姓者率眾重開仍歲大熟於今賴之】

    相瀆

在丹陽縣東南六十里亦名直瀆 【 宋王存自杭州歸丹陽舊居憚於重堰鄉人自奔牛開直瀆南通鶴溪以便其行故號相瀆亦名直瀆】

   金壇縣

    北洲瀆

在金壇縣北五里 【 瀆口有北洲村因名】

    南洲瀆

在金壇縣南七里 【 瀆口有南洲村因名】

    高下湖口瀆

在金壇縣北八里

    甓橋徑瀆

在金壇縣西十三里 【 晉宋舊有此瀆隋大業初有縣令連奚明者修之於瀆南造橋以甓因名】

    古速瀆

在金壇縣南 【 京口耆舊傳陳朝散亢金壇人家居邑南地沮澤古速瀆久淤壅水為災率眾築隄延袤十許里以便行者而浚瀆以通洮湖水患遂息】

  潭

   丹徒縣

    秋月潭

在北固山後 【 詳見漕渠歸水澳注】  【 詳見漕渠歸水澳注○(鈔本漕渠歸作河渠門) 案戴氏守梧云河及漕渠皆在此卷山水門內不應更有河渠門則河字必漕字之誤乾隆鎮江志歸水澳注述秋月潭之事則門字必歸字之誤今從其說改正】

    馬潭

在丹徒縣南五十里

    護軍潭

在丁角路傍 【 茅山志護軍潭在丁角路傍許長史之外廨每自外還先於此沐浴齋潔方入山其精虔如此】

   丹陽縣

    清水潭

在丹陽縣斜橋南百餘步 【 即唐僧皎然詩所謂行人無數不相識獨立雲陽古驛邊之處】 崇甯閒設官管幹 【 宋會要崇甯元年十二月一日中書省尚書省勘會左司員外郎曾孝蘊劄子紹聖閒獻陳澳閘利害蒙朝廷令孝蘊提舉興修了當行運首尾四五年若不別令官司主管則已成東南漕運大利當遂廢革欲乞專差官一員自杭州至揚州瓜洲澳閘通管常潤楊秀杭州新舊等閘依已降條貫專切提舉車水澳閘覺察應干奸弊乞差舊曾監修澳閘宣德郎新知崑山縣事鮑朝懋提舉管幹依提舉弓箭手例序官請給人從舟船等事於蘇州置廨宇以提舉淮浙澳閘司為名人吏許於常潤蘇杭秀州選差半年一替仍令兩浙轉運司進奏官兼管發落文字從之】

   金壇縣(缺)

  洲

   丹徒縣

    胡豆洲

未詳所在 【 梁侯景敗羊密圖之景惟餘三舸下海欲向蒙山會景晝寢語海師此中何處有蒙山汝但聽我處分遂直向京口至胡豆洲景覺大驚將依郭元建拔刀叱海師使即向京口景欲投水以槊刺而殺之】

    貴洲

未詳所在 【 隋郭衍開皇十年從晉王廣鎮揚州遇江表倡逆命衍為總管領精銳萬人先屯京口於貴洲南與賊戰敗之生擒魁帥大獲舟楫糧儲以充軍實又見下鼻浦注】

   丹陽縣(缺)

   金壇縣(缺)

  蕩

   丹徒縣(缺)

   丹陽縣(缺)

   金壇縣

    柘蕩

在北渚之北

    錢資蕩

在白龍之東

    北渚蕩

在金壇縣北唐安鄉

  陂

   丹徒縣(缺)

   丹陽縣(缺)

   金壇縣

    萬東陂

在金壇縣東三十五里 【 祥符圖經云陂宜稻頃收萬束因名輿地紀勝在丹徒】

    蓮陂

在金壇縣西北里宋嘉定中廢 【 輿地紀勝在縣西八里陂多生蓮因名之】

  塘

   丹徒縣

屯塘古塘馬塘對塘東塘北塘官塘水塘侯塘彭塘菱塘職塘前塘破塘店塘塔塘繆家塘康灣塘上灣塘顯堽塘西廟塘楊樹塘墓岡塘黃杜塘鮑村塘羊棚塘高莊塘路西塘夏侯塘夏修塘瞻軍塘黃杜村塘南塘二新塘二白露塘二東子塘二 【 在二都】

三角塘塾塘破塘半塘辛塘枝塘下鼻塘徐巷新塘波斯塘二羅木塘二 【 在三都】

許家塘中漩塘二下漩塘二 【 在五都】

九家塘皇塘石塘淩塘大塘新塘蔣塘草塘漏塘破塘官塘焦塘上塘趙墳塘石城塘張家塘石巿塘東菰塘西菰塘破塘上雙塘下雙塘菱子塘上行塘劣撤塘上戴塘下戴塘張花臺塘阜塘二水塘三基塘二華塘三陳塘二丁家塘二陶莊塘二 【 在六都】

黃塘吳塘社塘高漩塘 【 在七都】

滿塘鸚塘菱塘石灣塘顏巷塘鶴頭塘朱公塘 【 在十都】

觀塘洪鶴塘和尚塘黃公塘官莊塘陳灣塘二 【 在十一都】

大塘張田塘家東塘東岸塘郭家塘楊家塘吳家塘朱家塘大岸塘張家塘坊西塘謝岸塘百馬岸塘 【 在十二都】

二娘塘三角塘三家塘聚塘張塘談塘蘇塘黃塘魏塘崔塘石塘李塘顏塘徐塘焦塘干塘丁塘茆塘周塘古塘前塘花塘長塘塘官塘閃塘小塘上塘雙塘西塘鄔家塘華家塘許家塘戴家塘蔡家塘馬家塘王家塘朱公塘魏公塘錢公塘康公塘府學塘和尚塘師姑塘人師塘馬蝗塘螺螄塘舊楊塘浮萍塘陳上塘黃沙塘池子塘塔山塘泊林塘東雙塘西高塘中高塘南廟塘西灣塘深溝塘後潤塘小灣塘黃上塘古劉塘明王塘吳新塘米湖塘長堰塘大堰塘零池塘來成塘西吳塘家東塘家西塘澗西塘南大塘北大塘上大塘下大塘西渡塘官塘後地干塘黃土雙塘福林前塘金山後村塘束家遂少塘破塘二菱塘三陳塘二東塘三大塘二下塘二劉塘二朱墳塘二黃土塘三東灣塘二紀家塘二金山祖塘二 【 在十三都】

五塘七畝塘藕塘鹿塘潘塘殷塘東塘姚塘社塘朱塘柳塘蔡家塘胡家塘青蠻塘莫家塘子塘丁家塘言水塘瓦(土空)塘周家塘南(土區)塘木城塘李糞塘張南塘湯家塘(土區)溝塘經山塘村中塘微衍塘後灣道士塘 【 在十四都】

新塘徐墓塘謝灣塘丁余塘包莊塘蓮荷塘義莊塘蔣公塘 【 在十五都】

   丹陽縣

浦田塘在丹陽縣境吳孫權時作【 祥符圖經】或云嗣主時作【 吳志嗣主休永安中用都尉嚴密議而作陸凱臨終諫吳主勿作浦里田】吳塘在縣東南周回四十里半入金壇境梁吳遊所造故名

皇塘姜塘皎塘後塘前塘張塘趙塘閭塘南塘北塘干塘長塘郜塘費塘舊塘譚塘荒寺塘小吳塘柳茹塘莊湖塘都陂塘扶紳塘老村塘譚家塘永樂塘九源塘五千塘萬建塘萬柳塘萬東塘九里湖塘並丹陽縣境

   金壇縣

單塘在金壇縣東北二十八里齊單旻造

謝塘在金壇縣北二十五里 【 梁天監九年彭城令謝法崇所造】

南謝塘北謝塘並在金壇縣東南三十里 【 梁普通中廬陵王記室參軍謝德威造隋廢唐武德中謝元超重修】 二塘各灌田千餘頃

莞塘在金壇縣東南三十里 【 梁大同五年南臺侍御史謝賀之壅水為塘種莞其中因名】

大塘小塘路塘練塘前塘時塘鶴塘白塘捨塘陳塘強塘牛塘羊塘梁塘神塘烈塘傳塘寺塘葛塘上景塘下景塘七成塘小湖塘大湖塘天湖塘寄秧塘卞蓮塘包圍塘谷備塘麻泊塘下陂塘魚陂塘烏陂塘小雲塘西後塘僕射塘白馬塘柘蕩潾塘官塘二 【 一在遊仙鄉一在三洞鄉】 黃塘三 【 一在金山鄉一在大雲鄉一在禮智鄉】

  池

   丹徒縣

    放生池

在子城南今居民請租為業 【 放生池在子城南今居民請租為業○(鈔本無放生池以下七字) 案嚴氏元照謂今居民以上有脫文張氏鑑云請租為業者據嘉定志是放生池今考下文注云鄭滋記謂潭通海眼嘉定志云放生池在子城南守臣閣學鄭滋記謂潭通海眼理或有之其詞正相符合今從張說補入(卷十三宮室門南山亭條下云在放生池上宋紹興癸亥郡守鄭滋建後廢嘉定中郡守趙善湘因舊基復立注云詳見放生池注今此條不載南山亭事則必有脫文矣)】  【 今為池旁居民張氏請租為業】 池水雖歲旱不涸人謂潭通海眼云 【 鄭滋記謂潭通海眼】

    鳳凰池

在北固山下

    荷香池

在仁和門內 【 池可二三頃外縈以山朱峰緣水一望如錦暑晝月夜涼風遞香清趣不減西湖郡中荷花之盛莫此為最舊有亭不存】

    薛家池

在鶴林門外勝果寺前

    龍池

在嘉山下

   丹陽縣

    金鸚池

在丹陽縣圃 【 宋夏竦初仕為丹陽邑掾一日侍母燕坐見黃鸝雙舞而俱沒於地發之得金鸚二母取鸚瘞地焚香祝曰天若賜夏竦願從明中來竦因築亭其上曰金鸚竦登制科後至者發地求金鸚不復得因遂為池亦號金鸚】

    放生池

在雲陽橋北香巖寺前 【 池上有尊勝石幢唐朝立】

   金壇縣

    放生池

在縣治南二里

  井

   丹徒縣

    右軍義井

在右軍寨土橋邊 【 宋淳祐戊申之秋一日雷雨大作右軍寨土橋邊取土一塊土開出一井泉水甚甘郡民有疾皆焚香禱請飲之而愈】

    聖井

有二一在登雲門外永安寺前一在通吳門內漕渠西岸 【 井泉皆清甘雖旱不竭民多汲以醞酒其在通吳門者旁有石翁仲一乃宋兗王李從謙冢上物也】

    金井

    水陸堂下井

 【 昔人取中泠泉用油紙覆缾長竿深探度至底則別用一竿撞破油紙使水入瓶滿然後引出近歲不復如此取水寺僧乃指水陸堂下井水以為中泠非也】

   丹陽縣

    相公堂下井

在丹陽縣治宋嘉熙閒縣宰塞之 【 丹陽縣治譙樓外舊有二井嘉熙丁酉縣宰姚德輝以風水不宜塞之故老有詩云相公堂下水卻似長官清謂此井也相公堂見公廨門】

    白鶴三仙廟前井

在丹陽縣鍾離村 【 其井最古】

    延陵沸井

四 【 延陵沸井四○鈔本此條在丹徒縣聖井條後 案下文云在季子廟前今考卷八丹陽縣嘉賢廟條下云廟有百井內沸井四注云詳見山水門則此井當屬丹陽無疑】 二清二濁在季子廟前 【 唐上柱國高紹記按顧野王輿地志廟前有沸井四所廟後舊有沸井二所不詳何時所開齊高祖建元元年井北忽聞金石之聲掘深二尺得沸泉其後復有聲錚錚又掘得泉沸湧若浪泉中得木簡長一尺廣二寸隱起文曰廬山道士再拜謁木堅白字色黃延陵縣令戴景度以聞於是并鑿為井今見有四井騰湧驚沸二清二濁觱沸之聲晝夜不絕齊豫章文獻王嶷傳世祖即位後頻發詔拜陵不果行遣嶷拜陵還過延陵季子廟觀沸井梁延陵縣令王僧恕記四井地穴百沸天湧】

    三教井

在縣南二里井底有石人三遇大旱井涸則見未詳何時

   金壇縣(缺)

  泉

   丹徒縣

    紫金泉

在城中巿心民居 【 嘉定志紫金山正當巿心四旁民居舊來猶隱隱見山腳今不復存而其泉固在即嚴氏家井形製甚古後人誤指紫金山為金山非也嚴氏之居今為章氏云】

    泮泉

在郡學西宋郡守林希所鑿 【 宋元祐閒郡守林希鑿此井得石刻泮泉二字教官楊邁為刱井亭因榜以篆額】 今改名育德 【 元貞閒教授徐碩揭扁亭上曰育德】

    □錫泉

在城南因勝寺內

    真珠泉

在招隱寺西北一里山下源發於西南山 【 宋蘇子瞻遊鶴林招隱寺詩巖頭疋練兼天淨泉底真珠濺客忙以其泉圓濺若貫珠故名】

    虎跑泉

在招隱山東南高五丈許深廣纔數尺旱雨常二尺水 【 宋蘇子瞻有虎跑泉詩】

    鹿跑泉

去虎跑泉二十餘丈 【 潤州類集唐學士蔣防為鹿跑泉銘輿地紀勝在招隱山梁昭明太子井也】

    倒流泉

在皇旋村 【 皇旋村在丹徒縣義里鄉】

    翟公泉

在鐵爐山後 【 宋參政翟汝文有泉銘】

    靈泉

在長山 【 舊傳其流與練湖通注溉民田萬頃見曹岠長山靈淵廟記文】

   丹陽縣

    玉乳泉

在丹陽縣觀音山廢寺中 【 井上有玉乳泉三字乃陳堯佐隸書井□在觀音殿棟橈碑壞棄擲草莽中宋景定癸亥僧祖權築亭其上張耒集有觀音泉詩】 水品為□下第四或以為第十一 【 唐張又新水記劉伯以丹陽井第四李秀卿以為第十一宋歐陽永叔大明水記云水味有美惡而欲求天下之水味而次第之妄說也】

    白鶴泉

出繡毬山東行二十里入九曲河

    玉龍泉

在陳山 【 宋朱彥章詩巨靈擘兩山飛泉擬白龍】

   金壇縣

    撫掌泉

在茅山華陽觀東 【 華陽觀東有冬溫泉拍手輒涌起京口集有吏部洪興祖華陽撫掌泉詩】

    鳳門泉 【 河圖云乃有地肺土良水清句曲之山金壇之陵又真誥曰其地肺似洛中北邙山水似長安丹鳳門外井泉之味今按其地爽塏水深土厚歷選江東及之鮮矣李德裕寄孫練師詩有欲馳千里戀惟有鳳門泉之句】

 【 鳳門泉(河圖云乃有地肺土良水清)○(鈔本無鳳門泉三字河圖以下一段在三教井條下) 案水類丹徒縣京口水條後鈔本有地肺水一段其注與此處河圖以下大略相同注中言句曲之山金壇之陵則地肺在金壇不在丹徒可知又引真誥曰水似長安丹鳳門外井泉之味李德裕寄孫練師詩有欲馳千里戀惟有鳳門泉之句則此條之標題當作鳳門泉不當作地肺水尤不當附於三教井之下矣今補鳳門泉三字移至金壇縣撫掌泉後而刪去地肺水一段以免重複】

   海潮 【 海潮○(鈔本此下一段在北濟蕩條後) 案戴氏守梧云海潮類但述潮汛之時刻不復分列三縣與湖港浦瀆之例不同自當附於此卷之末不應與洲蕩為伍也今從其說移至井泉之後以符體例(鈔本泉類列於浦之前陂類塘類列於井之後今亦從戴說移泉類於井之後陂類塘類於池之前庶大小先後之敘不致紊亂)】

圖經不載唐人詩每及之 【 賈島詩雲斷海門闊潮分京口斜劉長卿詩氣混京口雲潮吞海門石李嘉祐詩北固潮聲滿南徐草色閒其他不能悉記水勢與錢塘略同世稱錢塘之潮為子胥憤氣所作而李德裕在潤州有詩亦曰地接三茅嶺川迎伍子胥然此江之潮惟暗長耳非若錢塘濤頭卒然暴至也】 漢枚乘七發已有廣陵觀潮之語京口與廣陵對岸圖經失書也京口潮候與錢塘諸江先後亦頗異今以前輩所傳諸本校之其早暮時刻又自有不同者故具載以備參考凡醯醬之屬醞造之際適觸其候則沸溢不止物理相感如此不可不察也

一本一日早寅晚申十六日同二日寅末申末十七日同三日卯酉十八日同此兩日大汛也四日卯酉十九日同五日辰晚一更初二十日同六日辰晚一更二十一日同七日辰未晚一更後二十二日同八日巳晚二更二十三日同九日巳晚二更後二十四日同十日午晚三更二十五日同十一日午夜三更後二十六日同十二日翻潮早四更晚未初二十七日同十三日早四更後晚未中二十八日同此兩日起汛也十四日早五更晚未末二十九日同十五日早五更晚申三十日同一本一日十六日卯三刻酉三刻二日十七日卯六刻酉六刻三日十八日辰一刻戌一刻四日十九日辰四刻戌四刻五日二十日辰七刻戌七刻六日二十一日巳三刻亥三刻七日二十二日巳六刻亥六刻八日二十三日子一刻午一刻九日二十四日子四刻午四刻十日二十五日子七刻午七刻十一日二十六日丑三刻未三刻十二日二十七日丑六刻未六刻十三日二十八日寅一刻申一刻十四日二十九日寅四刻申四刻十五日三十日寅七刻申七刻

一本一日早卯五刻晚酉四刻大汛二日早卯七刻晚酉四刻三日早辰三刻晚酉六刻四日早辰五刻晚一更一點五日早辰六刻晚二更一點下岸六日早巳三刻晚二更二點漸小七日早巳六刻晚二更五點八日早午一刻夜三更一點九日晝午四刻晚三更四點小汛十日早四更一點晚午七刻十一日早四更三點晚未一刻十二日早五更二點晚未五刻起汛十三日早五更四點晚申二刻漸大十四日早寅三刻晚申五刻十五日早卯三刻晚申八刻大汛十六日早辰三刻晚酉三刻十七日早巳六刻晚酉六刻十八日早午四刻晚一更一點十九日早午四刻晚一更三點二十日早辰八刻晚一更四點下岸二十一日早巳一刻晚二更二點漸小二十二日早巳五刻晚二更五點二十三日早午二刻晚三更一點二十四日早午五刻晚三更四點小汛二十五日早午七刻晚三更五點二十六日早未一刻晚四更二點二十七日早五更三點晚未八刻起汛二十八日早寅一刻晚申一刻漸大二十九日早寅四刻晚酉四刻三十日早卯一刻晚酉一刻

丹徒馬慶繼先校字